學術分享:“類器官與中醫藥”前沿技術論壇

發布者:祝曉鹂發布時間:2022-04-06浏覽次數:1146


第九場主題:中醫藥與類器官



會議時間


2022年4月10日  08:50-11:20

會議形式


網絡直播

主辦單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




專家介紹



韓玉嶺
博士,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研究人員,NYSTEM學者。2009-2013年就讀于南開大學,獲學士學位,2013-2019年就讀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9年至今在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了解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通過以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化的多種組織細胞/類器官為模型,研究病毒感染,并篩選潛在的抗病毒藥物。在病毒感染,幹細胞自我更新及分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相繼發表在NatureCellNature MethodsCell Stem Cell, Circulation Research(兩篇)等。


馬潔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生物信息課題組,副研究員,在蛋白質信息學,生物大數據、幹細胞/類器官多組學等領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作為主力設計研發蛋白質組數據共享系統,獲國際認可(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9. 2022.);與實驗團隊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細胞外基質、幹細胞和組織工程類器官的多組學信息學研究,建立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類器官模型并應用于體外病毒感染緻病機制研究(Adv Sci (Weinh). 2021.)和小鼠硬皮病模型治療研究(Adv Sci (Weinh). 2022.)。近5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共同)發表SCI論文15篇,累計影響因子150.5分,其中影響因子>15分論文5篇,2019年發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的論文至今已被引超340次。


郭宇軒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分子心血管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PI。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哈佛醫學院及波士頓兒童醫院博士後。主要研究工作結合重組腺相關病毒技術與基因編輯技術,探究心髒疾病的調節機制,建立新型心髒基因治療平台。主要工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在Circ. Res.Nat. Commun.PNAS等主流期刊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美國NIH K99/R00 基金等資助。任中國病理生理協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博士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6年于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期間主要從事組織工程化人造胰腺的構建。2016-2021年在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心髒外科系做博士後研究,期間主要研究編碼ETV2轉錄因子的改性mRNA在幹細胞分化成血管類器官的應用。相關研究工作以第一或共一作者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國際期刊,擔任Sci. Adv, ACS Nano, Stem Cells, Angiogenesis等期刊審稿人,實驗室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圍繞幹細胞和心血管類器官的開發和應用。


嶽海兵
博士,鎂伽科技研發科學家。2011-2014年就讀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2015-2019年就讀于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三維聚合物組裝材料在神經工程方面的應用,師從史鵬教授。2019-2021年于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基于類器官技術平台探究小兒膽道閉鎖病因,師從小兒外科專家Paul Tam Kwong Hang教授和Vincent Chi-Hang Lui 教授。2021年至今就職于鎂伽科技,任研發科學家。主要從事3D組織模型、3D類器官、細胞支架、水凝膠的開發研究,及其在藥物篩選或疾病病因方面的研究。相關工作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一作發表在《Biomaterials》、《Biofabrication》、《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



論壇背景



當前世界範圍内正在興起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斷湧現,突破了固有思維形态和研究模式,正在催生中醫藥研究範式的轉變,避免了以往以發現單一靶點、單一機制、藥物單體為導向的中醫藥學研究,為逐步建立符合中醫藥學規律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學體系提供了曆史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給我們以良好的契機,朝向解決中醫藥學研究卡脖子問題的闡釋,打牢中醫藥學基礎研究的根基,切實落地中醫藥學的作用機制和原理。為此,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專門設置了“中醫藥新技術與新方法”的學科方向。這是推動中醫藥學研究突破的必經之路,也是提供支撐并創造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的有力保障。


從2003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就進入了大爆炸的時代。而今,基因編輯、合成生物、成像研究、表觀遺傳、生物質譜、組學發展、單細胞測序、空間轉錄等新技術、新方法的更新和疊代,每天刷新着我們的認知,打包應用于我們對中醫藥學基礎實驗的各種研究中,并努力為解讀中醫藥的作用和原理貢獻力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特舉辦此次中醫藥前沿技術論壇,共邀相關領域的專家大咖,與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前沿技術、方法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場景、應用方式,打造中醫藥學實驗研究的前沿高地,并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師生帶來一場科學交流的盛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