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時間
會議形式
主辦單位
承辦單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
主題發言:代謝組學:從差異發現到臨床問題的解決
許國旺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技術部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代謝組學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現任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代謝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系統生物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化學會理事。正在擔任TrAC-Trends Anal. Chem.的特約編輯及Anal. Chem., Anal. Chim. Acta,J. Proteome Res., Metabolites等10多個國内外雜志編委。HPLC國際會議科學委員會常委。已在PNAS, Nature Communi., Nature Protocols, Hepatology, Advanced Science, Diabetes Care, Cancer Res., Anal. Chem. 等國際著名雜志發表多篇高水平文章,H-指數: 67(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83 (Google)。申請發明專利超百件(其中70多項已授權)。主要研究方向:複雜樣品分離分析方法的創新性研究;代謝組學分析技術平台及其在疾病、中藥、植物表型、食品安全等方面應用的研究。
主題發言:精确脂質(代謝)組學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稅光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室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科院百人計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細胞代謝分會副會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代謝生物學學會理事,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内分泌與代謝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代謝專業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前沿微量和高通量脂質組學方法開發”項目首席科學家。近年來在Cell Metaboli**, Nature Metaboli**, Diabetes Care, Science Bulletin,Small Methods, Molecular Biology Evolution,Redox Biology, EMBO Mol Med等期刊發表脂質/代謝組學、代謝調控相關SCI論文180餘篇,發表論文被引用14000餘次。團隊目前的工作方向包括功能脂質研究,開發各類生物樣品的前沿脂質組學/代謝組學分析方法及代謝流技術,研究脂質代謝調控網絡機制,研究代謝異常和重大疾病的内在聯系等。
主題發言:基于質譜的非靶向代謝組學和代謝流組學技術
朱正江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課題組長,獲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項目(2020)和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2014)等人才項目支持。2006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2011年博士畢業于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UMass-Amherst),2011-2013年曾在美國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底回國加入中科院。有超過15年從事質譜技術和代謝組學研究的經曆,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70餘篇論文,引用近6000次,H-index 38。課題組發展的多項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軟件,如MetDNA、AllCCS、Lipid4DAnalyzer等在國内外受到了廣泛關注和使用。課題組主要發展基于質譜的代謝組學技術和複雜疾病的代謝調控機理研究,特别關注衰老和衰老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朱正江研究員目前兼任中國生物物理協會代謝組學分會秘書長、中國質譜學會理事、中國細胞生物學細胞代謝分會理事等;同時兼任Nature 出版社Communications Biology和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等雜志編委。
主題發言:質譜成像空間代謝組學技術與新藥時空代謝全景研究
賀玖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質譜成像空間代謝組學技術及其生物醫藥應用研究。開發出空氣動力輔助離子化及質譜成像新技術和空間分辨代謝組學新方法。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任務1項;參與重大新藥研發專項項目等多項國家級課題。主持1個1.1類靶向抗腫瘤新藥研發;熟悉創新藥物代謝和藥代動力學研究,主持完成數十項藥物臨床試驗的生物樣品分析和藥物非臨床藥代研究技術服務項目。以(共同)第一或(共同)通訊作者發表包括高水平期刊Advance Science, PNAS,Theranostics、APSB和分析化學專業權威期刊Anal. Chem、Anal. Chim. Acta等論文。曾獲2010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2完成人),2011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第2完成人),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2019自主創新金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獎特等獎(第2完成人)。擔任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創新藥物安全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學委委員,藥學學報,APSB, J. Pharm. Anal.青年編委,Molecules,TMR Modern Herbal medicine和《藥學研究》編委;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藥物分析技術分會常務委員,中國質譜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藥理學會藥代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題發言:腸道代謝組學與心衰
鄭樂民 鎂伽科技高級科學顧問、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
鎂伽科技高級科學顧問、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心血管代謝與蛋白質組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專業為病理生理學。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基金;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基金”。并主持國自然血管重大專項培育基金等7項國自然基金,北京市面上基金(2項)等多項基金,作為研究骨幹參加科技部重大專項與973項目(4項)。獲中華醫學獎與省部級獎兩項。共發表SCI文章114篇,其中81篇SCI責任作者,SCI引用4030次;Researchgate評分40.66,top2.5%。主要作者文章(通訊作者含共同與第一作者)包括European Heart Journal (IF=30.0); Advanced Material (IF=30.8); Gastroenterology(IF=22.7);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9);Advanced Science(IF=16.8);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8.8)(2篇);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4.8); Redox Biology(IF=11.8)(3篇); Cardiovascular Research(IF=10.8) (2篇)等。其中影響因子大于等于10分為19篇。
論壇背景
當前世界範圍内正在興起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斷湧現,突破了固有思維形态和研究模式,正在催生中醫藥研究範式的轉變,避免了以往以發現單一靶點、單一機制、藥物單體為導向的中醫藥學研究,為逐步建立符合中醫藥學規律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學體系提供了曆史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給我們以良好的契機,朝向解決中醫藥學研究卡脖子問題的闡釋,打牢中醫藥學基礎研究的根基,切實落地中醫藥學的作用機制和原理。為此,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專門設置了“中醫藥新技術與新方法”的學科方向。這是推動中醫藥學研究突破的必經之路,也是提供支撐并創造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的有力保障。
從2003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就進入了大爆炸的時代。而今,基因編輯、合成生物、成像研究、表觀遺傳、生物質譜、組學發展、單細胞測序、空間轉錄等新技術、新方法的更新和疊代,每天刷新着我們的認知,打包應用于我們對中醫藥學基礎實驗的各種研究中,并努力為解讀中醫藥的作用和原理貢獻力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特舉辦此次中醫藥前沿技術論壇,共邀相關領域的專家大咖,與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前沿技術、方法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場景、應用方式,打造中醫藥學實驗研究的前沿高地,并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師生帶來一場科學交流的盛宴。